找到相关内容12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百家论心》:《礼记》中关于心的论述(5)

    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,修十义,讲信修睦,尚辞让,去争夺,舍礼何以治之?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故欲恶者,心之大端也。人藏其心,不可测度也;美恶皆在其心,不见其色也,欲一以穷之,舍礼何以哉?   ——引自《礼记》 ...

    佚名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4673213.html
  • 糖尿病的心理“治疗术”

   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,是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,观察病情,进行身心护理,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。中医学认为,人有七情,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其太过则为病。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...

    佚名

    |社会|教育|纪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0573887140.html
  • 泰山:药师七佛阁记碑

      药师七佛阁记碑   药师七佛阁记   太子左谕德李谦书,泰安州教授时震摹勒,翰林学士承旨、中奉大夫、知制诰、兼修国史、领集贤院事王磐题额。   天有七曜而四时行,地有七泽而九土宁,人有七情而善恶生。惟金轮氏立教,洞贯三才,包括万类。所谓药师七佛像数之妙,将无契于是乎。按经之所载,法界凡七界居一佛,其光明遍照,惠泽普及,在浮图法中,犹玄天之有日星焉,百川之有江湖焉,故为其属者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22221889644.html
  • 论“了生死”当“发菩提心”

    出家,有为道,有不为道,在家人有信仰佛法、修习佛法;出家人有的修习佛法、弘法利生、了生死,也有不修道,只在五欲中打滚。凡自性不明了的,都是三界火宅。人因五欲七情所捆,故生死不了。《圆觉经》说:“一切众生...为自己打算,又为子孙打算,一生辛苦都为钱忙。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,“无常”一到,分文都带不去,极少人能把钱财看穿的。若是有人能看破这个五欲七情,这个人就跟“道”相接近了,看破时自然厌烦这一切,因此他一定...

    果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5360698.html
  • 意识对人体健康影响

    中枢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。   美好高尚的意识往往会给人体健康长寿!令其人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;反之低级丑恶的意识,易损害人体健康……祖国医学历来视:喜、怒、忧、伤、悲、恐、惊七情为影响人体健康的...科学统计证明恶性的意识非非,亦使人体内产生一种“类毒素”,促使人体免疫力下降,免疫功能降低,捍卫生命的勇士们——白血球就会减少,白血球下降,蛋白质也降低,病菌易趁虚而入。事实证明,七情过伤易会使人过早...

    源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80194955.html
  • 诗境禅心

    禅与诗,亲如兄弟,古人云:诗为禅家添锦秀,禅乃诗家切玉刀。古今大禅师吟了不少佳作,成为佛门瑰宝。艺坛明珠,而历代文人学士,也有不少名诗,妙含禅机。大凡文人,皆有慧根,故能通过吟诗而自然地契入佛理,而人的七情之动,六欲之发,都是真如自性本体之相用,故文人学士之诗妙契禅理是很自然的。笔者今以九首平常人大都熟悉的唐宋名诗说参禅妙旨。   (一)初参求静时:王维诗曰:  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  深林...

    法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1042201.html
  • 如何面对生命相续?

    便永远不再感冒。所谓真病,即人之七情六欲,无明所引起之各种痼疾。七情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是和人之情绪变化、性格有关。六欲,又称六毒。即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我执。   为什么当我们得到的...、我执,而产生七情,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由于七情而使众生造业不断,轮转不息,不得解脱。   真正解脱之道,我们必须修菩萨之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我们能秉持菩萨之悲、...

    不著

    |解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423597071.html
  • 生命的相续

    便永远不再感冒。所谓真病,即人之七情六欲,无明所引起之各种痼疾。七情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是和人之情绪变化、性格有关。六欲,又称六毒,即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我执。   为什么当我们得到的时候会...,则生生世世病苦不断,永不解脱。   一切众生,不管贫富贵贱,与生俱来皆有佛性,但由于众生根本烦恼,无明一念不觉妄动,起惑作业,由六毒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我执,而产生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情,...

    不 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3339689.html
  • 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主要观念

    是心的成素。他说:“良知虽不滞于喜、怒、忧、惧,而喜、怒、忧、惧亦不外于良知。”(《传习录》卷中,《集评》158,P.223)又说:   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谓之七情,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,但要认得良知明白。比如日光,亦不可指著方所,一隙通明,皆是日光所在。虽云雾四塞,太虚中色象可辨,亦是日光不灭处,不可以云能蔽日,教天不要生云。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,皆是良知之目,不可分别善恶;但不可有所著...

    刘桂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24581605.html
  • 涤华禅师行略(3)

    觉性成也。其觉性成者,彼岸之人也。学佛者,弗可弗知,弗可弗明,其道义也。 能消业障 由疼痛故,而能熄灭,颠倒顾虑,诸妄诸执,诸是非相也。 问:妄想执者何? 答:妄想执者,七情,六欲,十八界,二十五有也。七情者,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情具也。有七情者,凡夫之人也。能断尽,七情者,四果道性,大阿罗汉也。六欲者,眼欲见色,耳欲闻声,鼻欲嗅香,舌欲尝味,身欲着触,意欲分别,种种诸是非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1146321.html